在1980年代,台灣電子業起飛,當時的年輕人三五好友一起創業,開創了台灣20年的電子產業全盛時期,鼎立全球。
當時的物價便宜、年輕人充滿幹勁、成本低廉。
但成功的喜悅沖昏了台灣企業家的頭,忘了創業時期的初衷,企業管理上捨不得尊重專業、給予足夠的經費吸引人才、發揮創意,只學到最容易執行,最容易看到成效的cost down, outsourcing. 而且執行起來毫不手軟,更由政府部門帶頭示範。
1980年代至今,學生的競技場只有一個,就是考試成績,學生被要求的目標只有一個,盡量寫出「正確答案」。社會氛圍不管你興趣是什麼,只管你錢賺多少,不管你專業是什麼,只管你能為公司帶來多少利潤。於是學校被要求要讓學生上公立高中、上大學,卻不教學生如何發展興趣,拓展視野。
事情的發展當然不是那麼簡單,當年老爸心裡看到公務員每天喝茶看報、蹺腳拈鬍鬚。也一直強調有高學歷、有關係才能過好日子。
我想,教育要能夠翻轉,首先還是要從尊重專業,給予合理報酬開始吧。
Ps. 突然又想到設計師被要求比圖比構想的苦笑話⋯
===================
張永翰寫道:
「功利主義的台灣教育建立在「分數標準」上,逼迫著我們從小就習慣在競爭中追求利益。那些「懂得背正確答案」和「拿高分」的人受到各方鼓勵,然而在「沒有標準答案」、「沒辦法量化」的技藝方面展露興趣或是長才的人,則是慢慢被長輩說服,或是被體制強迫轉向,投入能早點賺到錢的行業。
為什麼許多人,包括導演李安在內,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,都曾和長輩起過衝突,傷害了親子關係?為什麼許多人在大學填選志願時,都不了解自己的興趣或是不能照自己的興趣去抉擇呢?如今我們的市容缺乏美感,專業不受到尊重,職業有分貴賤,文創概念被財團把玩,追根究柢不也是因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出了問題?」
#教育